馬光關注 | 今日立夏 中醫講“養心護神清心火”

2023.11.07



今日立夏,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,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。



立夏過後,天氣逐漸轉熱,悶熱的天氣會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,中醫專家建議,立夏來到,養生保健的方法也要作出調整:


圖片說明
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。


夏季陽氣旺盛,萬物茂盛,五穀抽穗,陰陽之氣開始相交,氣候溫暖而多雨。有陽氣,萬物開花,有陰氣,可以結果,夏天是一個有豐富花朵和果子的季節。



這時候順應夏天的規律,應該“夜臥早起”,晚上可以睡晚一點,但不晚過23點,以順應自然界陰氣的不足;早上起早一點,在保障睡眠時間的前提下,適當地“早起”,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。



午間適當休息,有助於體力的恢復,養護心陰。但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,一般半小時以內的小憩為宜。


圖片說明


“無厭於日”,別討厭太陽總曬著人


夏季炎熱的陽光讓人頭疼,但也是幫身體補充陽氣祛除寒濕的好方法,還是免費的。現代研究也發現曬太陽能幫身體製造活性維生素D,促進鈣、磷吸收,延緩衰老。


冬病宜夏治,若是體寒怕冷,濕氣重,軟肉多,容易感冒、鼻塞的朋友可以多曬後背,將寒濕之氣排出。或者用日光灸,將艾絨放在後背的肺俞、大椎,讓陽光曬15-60分鐘,既無菸熏的困擾,又能改善體質。


 


圖片說明


常言“冬吃蘿蔔,夏吃薑”,姜,味辛微溫,無毒,辛歸五臟,主傷寒頭痛,去痰下氣,通汗。除鼻中塞,欬逆上氣。止嘔吐,去胸膈上臭氣,通神明,去穢惡。



夏天吃薑溫中散寒、健脾胃,不僅護住虛冷的脾胃,還能把秋冬積聚的寒氣趕跑,冬病夏治。體寒怕冷,喝水都胖,身體很多涼涼軟軟的肉,脾胃不好的人尤其適合多吃。


 


圖片說明


《黃帝內經》說夏季: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洩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,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


夏天要注意少發脾氣,讓思想活動協調順暢,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上頭髮火,甚至導致自己頭暈心慌。最好“若所愛在外”,好像喜愛的東西在外邊,保持內心的喜悅,多外出走走,這樣還能保持氣血疏通,避免傷到心。


 


圖片說明


天熱出汗是身體調節,清理垃圾的正常反應。


身體熱時,短暫的出些濛濛薄汗,不僅降溫,還把寒濕垃圾帶出來。畏懼炎熱就躲在空調屋裡,容易把寒濕、垃圾留在體內,積攢出內火、過敏、乏累、痘痘、皮膚臟等煩惱。若總是逆著季節生活,就容易傷到心,影響身體氣血的健康,時間久了誘發身體問題。


 


圖片說明


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,經常按摩內關穴,可保護心臟,緩解胸痛、心悸、胸悶等症狀。



當心情煩躁靜不下心來,失眠,睡不踏實,心慌,心悸,胸悶,頭暈,或噁心,胃疼時,都可以常按揉這裡,養心安神,和胃降逆。


取穴法:掌心向上握拳,手腕上抬,手臂上可見兩條突起的筋,內關穴在兩筋之間,腕橫紋上兩寸(三指)的位置。
按摩時,一隻手的拇指放在對側手臂的內關穴上,稍微向下點壓用力後,保持壓力不變,旋轉揉動,點揉1分鐘以後再換對側。按摩時以產生酸、麻、脹感為最佳。